学习二十大 我院本科生党支部与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研究生党支部举办联合党日活动

发布日期:2023-04-21 浏览次数: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十周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提出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系列重要论述,南京大学软件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南京大学软件学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与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研究生党支部相聚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联合举办 "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 主题党日活动。本次活动由南京大学软件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副书记、软件学院 2019 级本科生费佳伟同学主持。



会议的第一项议程,由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团委书记、本科生第二党支部书记宋抟老师致辞。宋老师代表南京大学软件学院欢迎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党支部同学们的到来。他讲道,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同根同源、同气连枝,此前已经举办过多次联合交流活动。本次交流的地点——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非常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周边有拉贝故居、赛珍珠纪念馆等历史名人纪念馆,他们的生平事迹和身上所具有的精神非常贴近本次活动的主题。宋老师说,软件工程学科和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专业具有着很强的差异性,在 ChatGPT 大语言模型盛行的当下,支部同学所在的学科都处于风口,AI 与传统语言类、历史类学科将如何交汇、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各位同学可以趁着本次活动的机会,结合学科前沿领域做一个深入的沟通交流,通过各自不同学科思维的碰撞,给自己的专业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带来一定的启发。在最后,他祝愿本次活动圆满成功,并期待未来能与东南大学的同学们有更多的交流。



为了更加深入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命运共同体的系列重要论述,同学们一同观看了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系列短片。观看结束后,同学们感触颇深,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南京大学软件学院本科生 冯亚林:

我们的时代快速变化,同时不乏各种冲突变革。一方面,合作共赢仍然是时代潮流,许多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高速公路,十几亿人口正快速走向现代化。一方面,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逆全球化升温,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单极霸权主义体现在科技制裁、金融掠夺、军事威胁等方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就软件专业而言,我们平常最该关心的还是,在这样一个科技作为重要竞争舞台的时代,我们这代人该怎样做出真正前沿的研究、真正创新性的产品,真正地为中国的美好未来和世界的美好愿景,也就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我们的贡献。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 王千惠:

观看完视频,我想到的是,我们青年人应该有怎样的意识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一些自己的贡献。我从以下三个比较宏观的角度上做出了一些思考:第一,世界性的眼光,我们青年人应该用欣赏、包容、尊重的态度来看这个世界;第二,人类的情怀,当前各国人类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不仅要有家国意识,还应当有一种人类的情怀,应当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厚植人类的情怀;第三,进步的思想,社会发展是不断变化的,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综合素养。



南京大学软件学院本科生 林威鹏:

作为党员,我们要深刻领会和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 "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的论述。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和行动纲领,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理念、新方针、新举措。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中国始终秉持着 "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 的原则,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全球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实践,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担当和使命。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 沈欣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和平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平、和睦、和谐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融入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涵养了讲信修睦、善待他人的传统思想,造就了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处世哲学,催生了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文化理想,留下了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长城。从支持联合国事业到推动周边合作,从一带一路到助力可持续发展,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到促进全球减贫事业,从开展国际人道主义行动到合作抗击新冠疫情,一个个掷地有声的承诺落地生根,一项项扎实有力的行动开花结果,中国以实际行动携手了世界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成为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的关键力量,为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贡献了中国方案。



南京大学软件学院本科生 杨晖:

近年来,世界大变局不断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逆全球化思潮、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问题带来深远影响,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各国应该一同维护世界和平,通过文明交流实现互利合作,实现世界的稳定和共同发展。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 鞠文静:

当今世界,各种安全挑战层出不穷,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加之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界疫情相互交织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全球的发展问题正遭遇着严重的挫折。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指出:世界各国风雨同舟,团结合作才能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这也为当时仍在饱受疫情、通货膨胀双重困扰的世界注入了强大的能量。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蕴含了丰富的道文化意蕴。它不仅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还彰显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们要用心感悟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中的道,细细揣摩其中蕴含的深层次道理。





交流完毕,两校学生党员共同前往"赛珍珠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学习。赛珍珠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创作了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 大地 》,并以此获得了普利策小说奖与诺贝尔文学奖。她在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执教十余年,并通过自己的文学著作,使西方世界对中国人民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尊重,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巨大的贡献。通过参观,同学们了解了赛珍珠女士的生平、创作与思想精神,也深深被其理念所感召,表示今后也将努力成为中西文化交流使者,为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同学们来到了 " 拉贝故居 " 。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约翰·拉贝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不顾危险、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施暴,拉贝先生与其他国际友人一同,在不足4平方公里安全区内,拯救了超过25万中国人的生命。同时,他所写的《 拉贝日记 》也是证明南京大屠杀的最有力证据之一。拉贝先生弘扬了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世界和平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两支部的同学们在此自由参观和学习,本次党日活动也在同学们亲切的交流声中圆满结束!




本次活动是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背景下组织的一次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参观赛珍珠纪念馆和拉贝故居、观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系列短片,引导两校学生党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理念,超越了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倡导全人类团结一心,彼此包容,和谐共处。赛珍珠女士的一生,以及约翰·拉贝和他领导的南京国际安全区,便是践行 "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的最好见证,两位国际友人的一生表达了人类追求命运共同、增进友谊和谐的崇高愿望。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休戚与共、守望相助。在如今的和平年代,尽管战争硝烟已经散去,我们也要永远铭记历史,永远珍爱和平,继续开创未来。通过本次党日活动,两校学生党员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更深的感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有了更深的感知